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安徽肥西介绍

2024-11-14 07:52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安徽肥西介绍

肥西县,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西南部。县境西北高,东南低,呈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面积1695.41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下辖8个镇、4个乡[1],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肥西县常住人口为967508人。[44]

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有“淮军故里、花木之乡、巢湖明珠”之美誉。是合肥主城区西南副中心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40],与合肥滨湖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科学城和政务文化新区对接,是合肥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中部有国家森林公园"庐阳第一名山"紫蓬山,东临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南部有5A级千年水乡古镇三河古镇。[2]

2020年,肥西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1.9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359.8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448.4亿元,增长5.7%。[3]

中文名肥西县外文名Feixi County行政区划代码340123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肥西县近现代及当代名人更多共15个词条叶志超杨武之刘铭传李家洋安徽合肥肥西县地理标志产品更多共3个词条丰乐酱干老乡鸡三河米酒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景点更多共7个词条舒王墩汉墓杨振宁旧居西庐寺刘同兴隆庄安徽合肥肥西县特产更多共3个词条老乡鸡三河米酒丰乐酱干

快速

导航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人口 经济 社会事业 交通运输 风景名胜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商周时期,肥西为“淮夷”之地。西周时,县境北边有“虎方”,南面有“群舒”部落,西边有“六”国。

春秋时期,肥西为吴、楚交争。战国时属楚国。

秦代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肥西属九江郡。

肥西县位置图(西部黄色处)

汉初,肥西先后属英布的九江王国,刘长、刘安的淮南王国。公元前122年(武帝元狩元年),分天下为十三州 ,淮河以南属扬州;淮南王国废,设九江郡;郡下设县,肥西东南部属合肥县、西北部属成德县。东汉,肥西分属合肥侯国和成德县。

三国时,合肥、成德二县属魏国淮南郡,曹魏扬州刺史驻合肥。

西晋,合肥、成德县皆属扬州淮南郡。东晋,成德县废,其地分入寿县、合肥县,肥西全属合肥县。

南北朝时,江淮间为南北政权反复争占,归属屡变,但肥西主要属南朝。

宋,合肥侨置南汝阴郡及汝阴县,隶于南豫州。齐,合肥仍宋制。梁初,合肥为北魏所占。梁天监五年(506年),合肥归梁,先后置豫州、南豫州,郡县仍宋、齐制。梁太清元年(547年),南豫州迁寿阳,改合肥为合州,辖合肥至江北之地。太清三年,合州为东魏所占。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合州入陈。郡县仍旧。后废汝阴郡,汝阴县属合州北陈郡。太建十一年(579年),合州为北周所占。

隋代,改合州为庐州,“庐州“之名,是由汉、晋时“庐江郡”而来。北陈郡及汝阴县皆废,恢复合肥县,属庐州。大业三年,改庐州为庐江郡。

唐初,改庐江郡为庐州;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十道,庐州属淮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庐州为庐江郡;乾元初年(758年),复改郡为州。合肥县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合肥先后属吴、南唐、后周。

宋代,庐州隶淮南道,后改为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庐州属淮南西路,隶于保信军节度使。肥西有段寨、山南、新仓三镇。南宋时,淮西制置使驻庐州,合肥县属之。

元代,初置淮西总管府于合肥,不久改为庐州路,隶属于淮西江北道。后创行省,庐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肥西有长城镇巡检司,至明代裁撤。

明代,梁县并入合肥县。合肥初置江淮行省,后撤,领于南直隶。

清初,庐州府合肥县隶于江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