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漫谈小红门之 地名的由来

2024-11-18 22:31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漫谈小红门之 地名的由来

要说小红门的身世就得先从南苑说起。我们说的是封建王朝统治的园囿-------南苑。

明朝时期的南海子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各开有一个门,分别称东红门、西红门、南红门、北红门,其中北红门为南苑的正门,清乾隆年间,又增开了五个门,在北红门东边所建的一个门称小红门,这就是北京地名小红门的由来。

小红门是南苑北侧另一主要出入口,是海子里通往北京的一个重要关卡。小红门规制较小,为一个稍大的门洞。(据说清末守门的是特姓的人家,和大红门守门的特姓人家是一个家族。)

据老人讲小红门的门楼曾建在现今小红门五岔口偏西一点,大概是解放后拆除的。小红门史料记载较少很遗憾没有找到相关图片。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为了出入海子方便又新开辟了马道口角门。

距离三环路不远处有个分钟寺,据说叫“粉妆寺”。传清宫后妃去南苑围猎时先在寺内休憩梳洗,然后自小红门入苑。海子里种植有大量的蔬菜和农作物等,也经由此门运输出去。

小红门外也就是门北的关厢,东西墙下各有一个水关,实为泄水沟之通道,一个人可侧身而过进入海子里。

明清时期就有海户在此居住。海户大都是从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移民过来。史料记载:清代对海户的管理十分严格,海户须凭腰牌(身份证)才可进出海子角门,海户们清晨自带干粮进海子里从事繁重的劳动,日落出海子角门,到海墙外居住。(因海子内不收留家眷,他们只得在海墙外的野地搭起简易窝棚)。

这里虽有穷苦百姓也不乏皇宫贵族。清军入关增开小红门之后,设立正黄、镶黄、正白上三旗一族一人看守海子门,据《总管内务现行则例》记载:“南苑九门,大红门设立四品总领章京一员,其余八门,每门可设立五品防御一员,九门共领催十名。”这样日久天长,海子门旁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满人聚居的村落,直到现在,小红门内的满族人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在南苑北围墙小红门以东的马道口角门遗址是皇室游猎时停放车马之地,成村后名马道村。村内原有一座名代古刹,名真武庙,俗称木桩庙。早已废圯。

在马道口角门附近,曾建有两座牌坊,称上马牌坊和下马牌坊。成村后以此命名牌坊村。

小红门曾有大车铺、马掌铺。据史料记载皇帝来南苑狩猎时在今姚村一带打尖休息,车马汇集于此,故曾名马汇店。民国初改为姚家屯,1982年更名为姚家村。

小红门从日本人来了以后有了集市,每月2、5、7、10四个集。建国前曾是北京地区有名的集贸村镇,后来渐渐形成了人市。因这里一直以来土质优良肥沃所以农作物产出较好,菜园子较多,主要生产传统的优良品种“拧心青”大白菜和其它应季蔬菜。蔬菜及其它农作物畅销全市。

能知道这些历史的老人已年届八旬,再晚些年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记得小红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