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孙悦斌:中国“话”与中国“画”

2023-11-18 03:45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孙悦斌:中国“话”与中国“画”

孙悦斌,著名声音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配音员。为《百年巨匠》宣传片、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全篇配音。
2016年6月26日,孙悦斌根据为《百年巨匠》美术篇巨匠配音的感想,在《中国文化报》刊文《中国“话”与中国“画”》,畅谈语言艺术与书画艺术之间的共通之处。

我有幸为中央电视台录制了展现中国近代画家艺术与生活风貌的纪录片《百年巨匠》,片中一位位画坛巨匠对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令我钦佩不已,不由得让我思索良多,突发对中国“话”与中国“画”之间的某种联想。

绘画艺术和语言艺术从属于不同的门类,但是它们却都拥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和基因链条,随着世事的推移,不断延续,从未间断。在宣纸上流淌的画作,可以直接记录时代的绘画技艺和审美意向,为后人留下效仿的谱记和楷模,而声音可以记录下来的历史才不过100多年,语言方面的传承,是依靠先辈口传心授,才延绵至今。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最大的区别在于笔触的运用与彰显。在宣纸上作画,无法像油画那样覆盖修改及描摹,毛笔与宣纸短暂接触的一刹那,便形成了无法更改的印记甚至是最终效果。这种一次性到位的功夫,也正像语言艺术,冠以其声就无法更改一样。而中国画笔触的精准,是源于他们从小练就的笔力之功。但凡一个古代的文人,从接受鸿蒙教育时起,就接触毛笔,毛笔将伴随他的一生,所以这种笔力之功,并非是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可以练就的,而这些源于书法上的笔力,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绘画之中。
基于这种笔力之功,先人们总结和创造了很多用笔之道,也就是中国画的笔法。而以墨代色形成的黑白、干湿、明暗、浓淡的变化,即形成了中国画墨法。二者之间又有“笔为墨骨,墨为笔充”的协调配合的笔墨之法。在此基础上,为了赋予中国绘画以丰富的内涵、意蕴和情趣,注重画外之趣和形神兼备的审美取向,中国画的构图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以及布白空间的妙用,使画趣充盈,神似胜过形似,这便形成了中国画的章法。在笔法、墨法、章法的相互作用之下,便产生了中国画雄奇多变、独树一帜的画风。
而语言之中的“吐字归音”,如平仄、贯口、拖腔、咬字、归因、平读、点诵等,就像是绘画中多变的笔法。用声之道又有强弱、冷暖、虚实、高低、动静、气声之分,就好比用以施色的墨法。而对作品结构及意义的把握,实施表达的意蕴和情怀,甚至语言意境的营造,更似中国画当中的章法。笔法,在绘画中既是技艺的展现,亦是表达的手段,如果没有笔法的存在,那么墨色也就失去了灵魂,就像语言当中没有吐字归音而光是声音的话,也就失去了语言的表现力一样。当然,“吐字归音”一定是配合声音而实现的,就像笔法也要借助墨色才可施展,墨色亦要利用笔法来表现一样,笔墨之间的配合便形成了绘画的语言“笔墨之趣”。
语言当中的笔墨之趣,就在于吐字归音与声音之间的配合,二者之间犹如骨肉的关系。若是伶牙俐齿而声音微弱不实,就像瘦骨嶙峋的枯笔干墨,缺乏晕染和润色,给人以干涩之感。如果是声音饱满而咬字欠佳,就犹如肥硕丰满的一摊死墨,失去了精神和灵韵,像是无骨之肉,愚痴蠢笨无有生气,给人以困顿之味。而语言中的口齿锋利,好似中国画当中的工笔线描及玲珑的蝇头小楷,这种笔力之功虽灵秀俊俏,处处细致精巧,但长篇大卷尽是如此,会显得满目繁复,缺乏重点,面面俱到,反落得面面不到之感。而语言上的声似洪钟,又像是中国画的浓墨重彩和写意泼墨,这种大块墨色豪放的浸染,虽给人以雄浑厚重的磅礴之气,但略显粗放笨拙,缺乏灵韵之嫌。
所以说口齿与用声就好似绘画当中的笔与墨它们的相互配合及彼此支撑、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才会形成“语言”之中的笔墨之道。就如王雪涛的画,泼墨中有工笔,笔触间有写意,语言中也要以用声依托着口齿,咬字的同时承载着音韵,既相互依存又各尽所长,“音声”并茂,这样的语言听上去会觉得舒服。但这也只是完成了语言当中的笔墨之趣而已。古代大画家如范宽与唐寅的画作,无不体现着严谨的画功、考究的笔墨,同时,更渗透着中国画严谨的章法。从构图、取材,山林间的每一棵草木,甚至是每一片粼粼的树叶,都具有符号式的造型,都具备着极其严苛的模式与尺度。这是古人通过漫长的摸索、提炼、浓缩,最终将事物最精准的形态与脉络,以符号式和程序化的造型及笔触跃然纸上,其意义在于将世间万物的造型规律,归纳总结出供后人有章可循的笔法技艺。
就像我们语言界的各位大师,除了保有与众不同的声音墨色外,还拥有着各具特色的咬字行腔的妙笔之法,在叙事语言的长篇中皴擦点染,以多年形成的语言风范,以及岁月积淀的情怀,绘就章法严谨而又风格迥异的听觉画卷。这亦是从一种个性化的咬字,习惯性的用声而形成的语言笔墨,将文字的意蕴散发至听者的联想神经,使之感受到有形语言之外,文字间无形的“意”与“境”,也是“语言章法”的魅力所在。
从八大的简约,到宾翁的繁复,其实每一代画人无不在笔、墨、章法上寻求着突破和创新,无不在前人所总结、归纳、形成的绘画语言上,竭尽所能的探索,在借鉴古人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使之更符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与时代的色彩。在语言方面应该也是如此,尽管一代代语言大师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部叙事语言方面的杰作,在这些奇美的语言画卷中,我们聆听到了各位大师语言上独特非凡的笔墨章法,亦感受到了语言之外他们所营造出意境深远、细致入微、出神入化,甚至是无法逾越的境界。但作为一个时代的声音者,这些大师的杰作,也只不过是学习“语言绘画”时的一册《芥子园画谱》。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绘画还是语言,都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好恶,经过漫长的探索和积累,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及个性风范。
(本文刊发于2016年6月26日《中国文化报》)

2016.06.26 中国文化报 中国“话”与中国“画”孙悦斌 第04版
监制 | 厚轩
美术编辑 | 神奇海螺

《百年巨匠》再度入选“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

宣扬大师巨匠 推动文化传承 企业家奉献“工匠精神”

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12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电影篇,计划陆续完成,届时将以“百年·百人·百集”纪录片、“百位大师特展”、“百部图书出版”献礼。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158家电视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