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生活 > 正文

​山西一小学生被父亲和奶奶殴打致死:无作为的学校老师是最大帮凶

2023-12-18 15:59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山西一小学生被父亲和奶奶殴打致死:无作为的学校老师是最大帮凶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你觉得世界上谁才是你最重要的人?

无数人会回答自己的亲人,尤其是至亲,毋庸置疑,无法更改的血缘关系与朝夕相处的每一天,都让亲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强烈。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家庭是自己最后的避风港和后盾,能够抵御无数伤害,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一个幸福的避风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环境中,“棍棒教育”并不少见,而棍棒教育与家暴相似度过高,老一辈子人眼中打与骂是一种能够让子女成才的有效方式,简单粗暴的棍棒带来的身体伤害也确实会让孩子记忆深刻。

成长于棍棒教育之下的父母,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子女,殊不知情绪失控之下的打与骂,存在着致命的风险。

一、棍棒教育引发的悲剧

2020年,山西晋中市榆次区的一名叫小亮的小学生,在上学期间多次脸上出现明显的青紫症状,有着明显的殴打痕迹,在班主任的询问下,小亮吱吱呜呜地说了是父亲和奶奶打的。

出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对小亮亲人的信任,这两方面的考虑,班主任并没有把它当回事,也没有向公安机关反馈。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2020年底,小亮被自己的亲生父亲与奶奶活活殴打致死,检察机关依法逮捕了两人,并于2021年提起公诉,判处小亮的父亲立即执行死刑,奶奶则被判处死缓两年。

成长于家暴环境中的小亮自然很难逃离黑暗的深渊,他唯一能寻求帮助的地方只有学校和老师,而老师与学校的忽视和无作为,无异于是杀死小亮的帮凶。

层出不穷的悲剧依旧没能警醒一部分父母,或许到闭上眼的那一瞬间,小亮也不清楚为什么自己要遭到这种伤害。

在无数中国父母的眼中“棍棒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潜规则,2011年,广东省妇联发布全国妇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开展的反对对儿童暴力国际合作项目2006-2010广东结项报告中显示:

一年内未遭受过任何家庭暴力的儿童的比例为25.8%,而遭受过一次以上及任何一种形式的暴力的儿童的比例为74.2%。

可见,棍棒教育与“家暴”在大部分父母眼中依旧是主流价值取向,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大部分时候棍棒教育都是在情绪失控的情境下进行,因此,无异于家暴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场灾难,在知晓小亮被亲人殴打后,老师的忽视是对父亲与奶奶殴打行为的默认,因此受到法律处罚也是理所应当。

二、责任分散会减少助人行为的发生

其实,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家庭教育中,父母进行棍棒教育,老师无从下手进行干涉,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大部分老师都会选择视而不见。

1.情境的模糊性会增加人的忽视程度

在社会心理学中,影响人的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责任扩散(Responsibility diffusion)”,与悲剧中老师和学校方面的无作为密切相关。

所谓的责任扩散就是指在公开场合,有他人在场时,人的助人行为的发生会大幅度缩减,而在人数较少的场合时,助人行为的概率则会发生。

1964年,责任扩散效应最初发现于国外的一桩恶性伤人案件(吉诺维斯事件)中,一位名叫吉诺维斯的姑娘在回家途中遭遇歹徒持刀杀害,整个过程持续了30多分钟,周围的邻居都听到女孩的呼救声,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制止,女孩就在众人的冷漠中失去了生命。

责任扩散效应也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人越多,每个人所分摊的行为结果的责任就均摊为1/n。

同样也有一个实验,当身处困境时,明确的向某个求助对象发出请求,那么他帮助你的可能性更大,责任分散效应的存在本质是模糊情境对人心理的影响,没有针对性的求助会较低被帮助的可能性,同样的,人越多的时候,人就越“冷漠”。

也就是说,如果小亮能够指名道姓地向老师求助,那么老师帮助他的可能性会大幅度增加。而知晓小亮被打的人也并非只有老师与学校,于是这种情境下,每个人都在推卸责任,都不想惹事。

2.学生遭遇暴力教育时,学校不应视而不见

小亮的亲生父亲与奶奶是最直接的凶手,学校老师则是父亲与奶奶的最大的帮凶,视而不见的学校是对他们恶劣行为的纵容,犯罪代价的下降会让他们变本加厉的伤害小亮。

不管是出于好心在教育小亮还是完全把小亮当作出气筒,这两种行为都是对生命的摧残,并且是身心上的双重摧毁,棍棒教育的出发点是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总用身体伤害去加深孩童的印象,从而谨记于心,不敢再犯,这是中国特有的教育理念。

于是,这种普遍而又常见的行为,让无数学校老师都对这种伤害持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甚至根本不去了解事情的详细脉络,而妄下定论,这只是家庭矛盾。

显而易见的伤疤,是父亲与奶奶犯罪的证据,也是孩子求助的证据,每一个遭受棍棒教育与家暴的孩子都是难以反抗的,当家庭成为了风雨的源头,学校则是他们唯一能够寻求生机的地方。

但凡,学校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制止,小亮也不会以这种令人痛惜的方式离去,伤害面前不分亲人,以爱之名做着伤害行为的亲人,不是亲人,是恶魔。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廿九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Rawlins, W. K. (1994). Being there and growing apart: Sustaining friendship during adulthood. In D. J. Canary & L. Stafford (Eds.),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al maintenance (pp. 273-292). San Diego, CA: Praeger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