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南明河的“清白”和老百姓的笑脸

2024-07-14 07:37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南明河的“清白”和老百姓的笑脸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河水变清了,我现在每天吃完晚饭都会在河边散步。”家住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西湖路社区的芮洁,谈起南明河的变化,语气里透露出愉快。从空中看,静静流淌着的南明河,宛如绿丝带在贵阳穿城而过。

谁又能想到,美丽的南明河,也曾是一条让贵阳市民避之唯恐不及的黑臭河。

7月7日至9日,2022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在贵阳举行,南明河治理模式引发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表示,“这次我是抱着浓厚的兴趣来贵阳学习考察。”

“一条失去生命的河”

全长185公里,流经贵阳人口最为密集、商业最为活跃、生产生活最为集中的区域,南明河不仅是贵阳人的母亲河,也是长江与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入河,南明河水质不断恶化、污染日益严重,一度成为“失去生命的河流”。

芮洁住在南明河周边已经30年了,在她的印象中,之前的南明河臭气熏天,每一次路过都要加快脚步。而南明河流经贵阳不少地标性景点,是游客必到的打卡地,“很影响城市形象”。

那些年,拯救南明河的呼声不绝于耳。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明河治理工作,甚至在南明河畔立碑铭志,许下“3年变清”的诺言,并先后启动了几轮综合整治,使南明河的污染状况有所好转,但受限于当时的治理条件,治理效果与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

清淤、筑坝,“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南明河全流域的生态压力。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的贵阳,对南明河沿线污水采取截污再集中处理的方式。这种做法虽然是大部分城市的治理做法,但也有一个弊端,就是由于距离过长,截污沟和末端处理容易超负荷运行,造成污水渗漏和溢流。

要让南明河走出“反复治、治反复”的怪圈,显然需要打破常规。

“分布式方案”颠覆传统治理模式

既然“集中式”处理的传统技术路线行不通,不妨换个思路。为此,贵阳引入了社会资本和专业技术力量。

就这样,南明河的治理难题被摆上了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博士的案头。

流域性、系统性、分布式,正是治理南明河的关键思路。“8年前治理南明河时,没有国家标准和成功先例,但我们做到了,这要感谢政府对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侯锋说,南明河治理是自己及专家团队多年技术研究成果的成功实践。

通过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贵阳建成了城市尺度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根据城市排水、功能分区与资源利用,中国水环境集团在南明河流域沿岸星罗棋布新建和改扩建下沉式再生水厂21座。这种做法,一改全世界城镇污水百年来被当作污染物进行收集处理的传统模式,代之以资源化利用。而且,地下建污水处理设施,地上还可以建商业综合体、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场所,土地集约、环境友好和降低成本“一举三得”。

通过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关上污水排放的“水龙头”;以技术手段在南明河主城区沿线收集并消除沟口恶臭气体;建成南明河流域大数据监管平台精准打击企业偷排漏排行为……贵阳还打出了组合拳,治理决心前所未有。

南明河变美了,老百姓的笑脸多了

历时8年治理,仅投资76亿元,南明河重现“鱼翔浅底、白鹭翻飞”的美景,成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更为同类型城市河流治理贡献了“贵阳方案”,提供了世界首个“城市尺度治理样板”。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说,南明河水环境治理模式,对于我国大中城市的水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沉式再生水厂,既能有效解决传统地面厂臭气重、噪声大、防护距离不足等问题,又能大幅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有效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质量。”贵阳市南明区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文莉说,作为被南明河滋润的一方土地,南明区以“党建+河建”持续推动南明河治理,组建“党员护河先锋队”开展巡河护河常态化工作,努力守护南明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美丽风景。

“下班后沿着南明河道一路走回家,吹着晚风、看着风景,一天的疲劳也消散了。”在甲秀楼附近的上班族熊燕说,随着南明河变美,她看到了河边越来越多的笑脸。

目前,南明河治理模式已经在北京、上海、成都、大理等地推广。而让侯锋心心念念的,是科技在改善民生福祉上的巨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