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道教的第三十三福地-江西樟树市阁皂山

2025-03-20 21:49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道教的第三十三福地-江西樟树市阁皂山

编者按:江西道教源远流长,教派叠起,高道辈出,影响很大,在中国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道教的洞天福地理论,江西有五洞天(往期已介绍)、十二福地。接下来,方志江西将为您呈现江西的几处福地。

阁皂山位于樟树市东南隅,亦称葛岭,是武夷山西延的支脉,号称“清江碧嶂”。五代范资所撰的《玉堂闲话》云:“南中有阁皂山,山形如阁,山色如皂,故号阁皂山。乃葛仙翁得道之所,七十二福地。”

阁皂山是一座集道教文化和中药史文化为一体的名山。东汉建安七年(202),道教天师葛玄在此悟道修真。而后葛玄云游四海,最终仍回到阁皂山。

葛玄(164-244),东汉道教天师,字孝先,被尊称为葛天师,为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之后,他的弟子继续在阁皂山布道炼丹,种药行医,其中以葛洪(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贡献最大。中国道教史将两葛并称“葛家道”,阁皂山亦因此成为道教灵宝派的祖山。由于葛玄又是樟树医药业的奠基人,因而,阁皂山也成为樟树药帮的“祖山”。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 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至宋代,阁皂山进入鼎盛时期,与江苏茅山、鹰潭市龙虎山并称江南三大道教名山之一,盛况空前。北宋光禄寺卿杨申《阁皂山景德观记》载:当时阁皂山曾有宫观殿堂一千五百余间,道士五百余人,良田三千亩,道家称之为“神仙之馆”。南宋宰相周必大在《阁皂山崇真观记》也写道:“江湖宫观,未有盛。”

元代,阁皂山道教继续发展。但元以后,渐趋衰微。元至正十二年(1352),大万寿崇真宫台基殿俱毁。至清末,阁皂山屡遭危厄,延续一千六百多年的道观香火趋于衰落。

大万寿崇真宫最早由葛玄所建。葛玄来到阁皂山时,因喜其为“真仙之宅”而结庐建卧云庵。在卧云庵,葛玄潜心布道,广收门徒,采药炼丹后而得道升仙。其后,卧云庵先后被唐、宋皇朝敕封赐名为阁皂观、玄都观、景德观、崇真宫、万寿崇真宫。1246年,宋理宗赐名为大万寿崇真宫,并敕封葛玄为冲应真人。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大万寿崇真宫遭火焚毁。1992年,得以重建。

大万寿

崇真宫

作为第三十三福地,阁皂山上保留了众多道教遗迹。一天门位于阁皂山南部,始建于清光绪二年,呈门字形,全为绿豆石建造,石坊上镌“三十三福地”五字。

当年,葛玄在阁皂山修炼时,常在桥头迎来山求医问道、采药炼丹的各路“仙人”。因此,桥也被称作接仙桥。接仙桥桥四周茂林修竹,桥下溪水潺潺,恍然间有超凡脱俗之感。

另外还有金沙池、捣药臼、双鲤石等。明谭嗣先编撰的《太极葛仙公传》说葛玄:“最后于阁皂东峰建卧云庵,筑坛立灶,以炼金丹。于时瑞气祥光,照映山谷。尝于洞口金沙池中浴丹,其泉忽然涌涨,金沙腾沸,至今丹池之内,金沙自沸。又尝于西峰石壁上石臼中捣药,因堕药一粟许,有飞鸟食之,遂不死。至今月夜,其鸟鸣,作丁当杵臼声,世名捣药鸟。仙人琴高尝骑双鲤访仙公于卧云庵,相与置酒酣饮,醉而卧。及醒,双鲤已化为石。仙公乃以双鹤与之,琴高遂乘鹤去,双鲤石至今在后山间。”

古往今来,阁皂山以山川之秀、古迹之异、传说之神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朱熹就曾来到阁皂山上的紫阳书院讲学,并写下《樟树镇晚眺》《登阁皂山》《题崇真宫》等共7首诗词。

题 崇 真 宫

磴道千寻风滿林,洞门无锁下秋阴,

紫台凤去天关远,丹井龙归地轴深。

野老寻真浑有意,道人谢客亦何心。

一樽底处酬佳节,俯仰山林慨古今!

紫阳书院

北宋文人陶弼有诗《阁皂山》,也赞美了阁皂山的仙景:

万仞天门阁皂形,

阴阳不似众山青。

一区海上神仙宅,

数曲人间水墨屏。

责任编辑: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