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资治通鉴》26:燕昭王的招贤纳士

2025-03-21 11:11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资治通鉴》26:燕昭王的招贤纳士

《资治通鉴》封面

导读:燕昭王的金台招贤,被后世广泛传扬。给我们的启发一是什么是礼贤下士。“礼”是以师礼待之,“下”是放下身段。厚币,丰厚的俸禄,最后,是让能人有话语权,能有作为的平台,不能有过多的掣肘。启发二是示范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某件事情的示范效应来推测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做事习惯和所需。

燕昭王,史书记载有分歧,《资治通鉴》中说燕昭王是燕王哙的太子燕平,但其他史书有说是燕王哙的庶子燕职,据史学家考证,实为《资治通鉴》记载错误,本文按燕昭王为燕职。

燕王哙因为轻信国相子之及其徒众的话,搞了一场荒唐的禅让制,把王位禅让给了子之,子之在位3年,国内大乱。齐国趁乱,侵入燕国,杀了子之和燕王哙。众诸侯国担心齐国吞并燕国,实力大增,共同出兵干涉,齐国退兵。燕人推举燕职为燕王,是为燕昭王。燕昭王面对国耻家恨,意欲报仇雪恨,实力不强怎么办呢,需要招贤纳士呢。

燕昭王求计于贤者郭隗(wei,三声,有读错为kui的),郭隗就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买马的故事,然后说,虽然我不才,如果大王你能以拜我为老师,那么贤良的人自会不远万里而来。于是,燕昭王给郭隗建造宫室,名字叫“金台”(这也是成语金台招贤的出处),拜郭隗为老师。四方贤能之士纷纷前来燕国,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赵国的纵横家剧辛等,燕国大兴。

我们能看到上一个有如此人才盛况就是魏文侯了,魏文侯拜大儒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魏国人才济济,四方贤士争相而来。魏成、翟璜、李克、吴起、西门豹、乐羊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资治通鉴》中形容燕昭王用了一个词叫“卑身厚币”,放下自己君王的架子,丰厚的俸禄。

有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真正能高瞻远瞩的人也必定是书生。像张良之于刘邦,像刘伯温之于朱元璋,像王阳明,像毛泽东。文人确实有傲骨,但大多数文人同时也希望有展示才能、施展抱负的机会,谁也不希望自己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所以,礼贤下士才能汇集文人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我们主要聊两件事情。

一是什么是礼贤下士。重在“礼”和“下”上。“礼”是以师礼待之,“下”是放下身段。在电视剧《岁月》中,徐小曼评价吴过,说“有水平的人不会做他那副嘴脸”,哪副嘴脸呢,面对权势,低三下四,卑躬屈膝,自降人格。但把这种作风换个对象,换成老师呢,换成贤者呢,那么就是一种好的品格。另外一点是,厚币,丰厚的俸禄,每个人都要生存,体面的生活,所以需要钱,这个不用多说,所以公司要留住人才,只谈情怀,不谈待遇就是无赖。最后,是让能人有话语权,能有作为的平台,不能有过多的掣肘。这里有“识人之才,授之于权”的意思,真正的信任。

二是示范效应。花费五百金买了一个千里马的尸体回来,给郭隗建筑宫室,拜郭隗为老师,都显示出一种迫切,对千里马的迫切,对贤者的迫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生活中,我们观察别人的性格特点,也是从各种事情中分析、总结、推理的,也算是示范效应吧,是一个内在特点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