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出了怎样的道理?

2025-04-03 22:43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出了怎样的道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可以翻译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

为了说明其中的道理,必须先对两个名词的内涵作个交代。一是“刍狗”, 一是“仁”。在天地眼中,万物为何物?刍狗尔。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仁”字,是代表了周秦时代诸子百家所标榜的仁 义的“仁”,换言之,也就是爱护人或万物的仁慈、仁爱等爱心的表相。天地不仁,老子认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不是仁慈,亦不是不仁慈,在其眼中,万物平等,毫无高低贵贱之分。

老子是怎么看待仁的呢,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强调这样的一个人人互亲互爱的社会,恰恰是因为这个社会里的人,都丧失了淳朴的天真本性,所以才需要后天的伪巧教化他们互相不要伤害。教化百姓恢复天真淳朴的自然本性才是正当的。

“天地不仁”的观念最能代表老子的天道观。老子否定了传统的天道观,认为天地是物理的天地、自然的天地,是没有任何感情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已成为经常引用的语言,此句意在劝导为政者应当顺应自然,“为无为”,虚静守中便好,做得太多反而违背自然,达不到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