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沐英明朝开国将领,一生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可惜壮志难酬英年早逝

2025-04-25 07:46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沐英明朝开国将领,一生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可惜壮志难酬英年早逝

«——【·前言·】——»

沐英,安徽定远人,明朝著名将领。明朝在云南建立了驻军防御基地,沐英是驻守那里的第一位将领。

沐英七岁时成了孤儿,十四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受到朱元璋的注意,和其他一些孤儿一起被这位未来明朝开国皇帝收为养子,从朱姓,名文英,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

据历史文献记载,沐英并没有意识到他不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朱元璋夫妇都很喜欢他,他与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住在一起,由贤明的老师教授他们学业。

一、沐英的军事才能

后人可以从他们两人身上看到他们对学问的敬重,以及马皇后贤良仁慈的性格对他们的影响。据史料记载,孩童时,沐英思维敏捷,处事周到,勤勤恳恳,对人尊敬。

这并非都是史学家的老生常谈,因为朱元璋曾强调要特别注意养子沐英以及其他皇子皇孙的缺点,但所有的史料记载都是他对少年沐英的赞赏。

沐英不仅善文,而且能武,十八岁起便接受军事训练,授帐前都尉,开始担任军职。

二十岁以前就能担当重任,曾作为驻军将领参守镇江多年,1368年,沐英又作为重要将领前往福建征讨陈友定并立下大功。

直到这时,朱元璋才告诉其身世,像对待其他养子一样,朱元璋让沐英恢复原有姓氏,但还是一如既往的偏爱他。

这就引起后来一些人的猜议,说沐英可能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是朱元璋不愿承认的私生子。

这些猜议后来也引起了严谨的历史学家的重视和讨论,但经考证都没有史料根据,不足采信。

洪武初年,沐英驻守福建,不久被调回南京,被授为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后升大都督府同知。

1377年,沐英作为“征西副将军”随“征西将军”邓愈西征,深入库库诺尔及四川西部西藏高原地区,史料曾将此次西征赞为“西略川藏,耀兵昆仑”。

得胜归来后沐英受封“西平侯”,享受世袭岁禄二千五百石。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沐英仍活跃在明朝北部及西北地区,征战无数,立下赫赫战功。

1382年1月,明军攻占云南东北部的曲靖,为这次征讨行动拉开序幕。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明军陆续占领了昆明和大理,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并没有彻底占领云南。

1383年,为了彻底占领云南,巩固明军在云南的胜利,朱元璋持续加大对云南战事的军事投入,胜利后,朱元璋把傅友德和蓝玉召回京师,留沐英坐镇云南。

明朝南征云南,威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明朝来说,最重要的是消灭蒙古王室在云南的势力。1254年,忽必烈率领元军灭南诏,不久在云南封梁王,因此元朝在云南盘踞已久。

其残余势力能以此地为中心号召联盟西部和北部的蒙古部落,对新建的明朝形成威胁,因而朱元璋南征云南,首先要讨伐的就是云南的梁王。

讨伐梁王的战事相当顺利,1382年夏,昆明沦陷,梁王及其王室成员闻败自杀。

其次,明朝的目标还有盘踞在云南的原大理国段氏政权,段氏本为北方民族,宋朝时期在云南建立起其宗主权,元军灭南诏时,忽必烈处死了当时的大理王。

但后来发现在云南借助段氏家族及其势力有利于巩固元朝在当地的统治,因而一百多年来段氏在云南仍然势力强大。

这次南征沐英虽然攻克了其军事据点,但并没有能够消灭他们的势力。最后,对于明朝来讲,威胁来自于当地的各个少数民族部落,他们占当地人口的大多数。

其中最主要的是那些讲藏缅语言的部落,汉人将其笼统地称为彝族,也正是他们在600年前建立了南诏。

此外还有从十二世纪开始日益壮大的掸族及百夷族。这些少数民族部落都从事农业生产,和中国西南部人口极其相似,应该很容易融入汉人政权。

但事实上他们独立性强,且骁勇善战。尤其是掸族部落在14世纪末期更为壮大,在其首领思伦发的带领下,给后来坐镇云南的沐英制造了持续且棘手的麻烦。

对掸族部落的平定也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沐英坐镇云南期间,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沐英把民政也处理的井井有条。

对于地方官员,沐英每年多次派遣他们到南京参与朝议,对他们子女的教育也进行了特别照顾,明太祖还经常赐汉姓给各个部落首领。

沐英还尤其重视在当地发展教育,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改造当地社会,为当地的稳定及明朝的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沐英雄才大略,确实是一位将相之才,不过为朱元璋所需,做了一位贤明仁慈的地方官。

为了稳定云南边疆,巩固其军事防御,明朝政府决定在原先设立的行政机构的基础上,单独在云南地区设立军事防御机构,授予沐英及其后世子孙世袭统治权。

1385年4月13日,朱元璋颁布诏令,沐英云南麾下的所有将领都官升一级,且子孙可以世袭其官衔。

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保留了明朝在云南的军事实力,而且还改变了其军队的性质及人员构成,使其从30万主要从南京地区招募的南征大军转变为长期镇守云南的驻军。

当时云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已经有汉人居住,也颇具汉族城市特点,而这些明朝军事将领在此定居。

不仅增加了城市人口,强化了这些城市的汉族气息,也加强了这些主要城市和全国各地的联系。

云南普通话和长江流域一些地区的语言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足以说明沐英的云南驻军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1389年11月,沐英人朝,朱元璋赐宫宴,给予厚重赏赐,朱元璋拍着沐英的肩膀高兴地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之后不久,沐英回云南,接下来的一两年间,一些部落首领曾多次密谋造反,均被沐英平定。1392年,云南局势稳定。

就在当年5月17日,太子朱标薨,据有关史料记载,沐英闻讯,哀恸不已,于当年7月7日病卒于云南。

二、沐英英年早逝

沐英去世,年仅四十八岁。沐英死后,与其同年出生的妻子耿氏一直居住在南京,直到1431年离世。

南京也是沐家后来几代人的主要居住地。据史料记载,沐英有五个儿子。长子沐春,1392年11月6日袭父职,镇守云南,病卒于任上。

沐春的文治武功都效法其父,政绩辉煌,但无子嗣,死后由其弟沐晟继其位。沐晟,沐英次子,字景成,1368年至439年,死后被追封为定远王,谥号忠敬。

沐晟于1399年1月承袭其父兄,时值建文帝朱允文即帝位不久,不过之后的靖难之役并没有影响沐晟及沐氏家族。

沐晟镇守云南长达四十年之久,文治武功方面延续其父兄之风,也进一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但沐晟本人同时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虽然少时起就居军中要职,深得朱元璋喜爱,但缺乏其父兄的诚挚,正直和亲善,相传他曾笼络当朝权贵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云南与安南国接壤,作为驻守那里的军事将领,沐晟自1406年起多次受命率兵从云南及西南边疆进入1082安南境内。

第一次对安南的征讨发生在1406年到1407年,沐晟率部赶敌军至安南国边界,据明代史料记载,明军大获全胜,得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六、户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九百。

大象、马匹、牛羊及战具无数,沐晟凯旋,回到云南,1408年春奉召回京,明成祖朱棣论功封其为黔国公,岁禄三千石,其他赏赐无数。

但在随后对安南的军事行动中,沐晟失利,甚至在处理云南省内的军事行动上,沐晟也失败了,作为一名战地指挥官,他缺乏战略眼光,同时又过于小心,谨慎到了怯懦的地步。

1427年,沐晟因战事失利在朝中遭弹劾,不过明仁宗对此事不想深究,也就不了了之。

1438年到1439年,麓川思任发反,沐晟奉命征讨,兵败后狼狈撤兵,惭惧发病,卒于楚雄,又一说为服毒身亡。

沐氏家族在云南声明远扬,为当地望族,为了云南地区的稳定,远在北京的明朝政权认为必须由沐英之子统领此地,哪怕此人不够圣明贤良,所以明朝政府一直支持沐晟。

一些穆斯林学者认为沐晟信仰伊斯兰教,但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在南征安南及其他军事行动中,沐晟得到了其弟沐昂的鼎力相助。

沐晟死后,沐昂受命代为镇守云南,战功卓著。1440年,沐晟之子沐俨袭父职,明英宗赐名斌。

沐斌自幼居南京,在朝中并未担任要职。沐昂死后,沐斌前往云南,袭封黔国公,接管沐家在云南的一切政务。关于沐英的第四个儿子,目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五子沐昕,是明成祖朱棣五个女儿中最小的常宁公主的丈夫。从第一任黔国公沐晟算起,第四任黔国公为沐昆,系沐昂玄孙。

沐昂的子孙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第十三任也是最后一任黔国公沐天波效忠南明皇帝朱由榔,1659年随朱由榔退至缅甸,两年后被缅甸人所杀。

根据明朝政府的相关规定,沐英及后世世袭黔国公死后享受国葬,安葬于南京郊外陵墓。

虽然沐氏家族的主要居住地一直在南京,但他们仍然自称是定远人,在定远有其家族资产。而在云南,他们实际上是最高的统治者,在那里拥有更多的家产和更广阔的土地。

三、总结

据有关资料记载,沐氏家族在云南有365处庄园及地产,“一年中每一天的供给由其中一处庄园提供”。

据说沐英尤喜骑马射猎,在云南拥有一处著名的射猎园。沐氏家族在云南享有世袭爵位,直至明朝灭亡,因而其家族势力逐渐移至云南省,直到近代仍是云南望族。

沐氏家族在云南地区一直享有最高的统治权,几乎成为那里的封建领主,这在整个明朝历史中都是一个特例。

这也反映了云南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明朝政府对这一行政区域的特殊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