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大美非遗-三弦书

2024-11-20 11:22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大美非遗-三弦书

三弦书,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弦书是山西省沁县申报的传统说唱艺术。在明末清初形成相当规模,亦名“老州调”。流行于晋东南的沁县、武乡、沁源、襄垣,晋中的榆社、左权以及晋南的安泽、浮山等地。 三弦书早期演出时由一人说唱,同时自行以三弦、摔板和小铙伴奏,后来发展出一人为主、多人分行当辅助说唱的群口演出形式。 代表曲目有长篇《清烈传》《金镯记》《仙宝传》,中篇《高文举夜宿花亭》《武大郎卖烧饼》《单刀赴会》等。

《沁州志》载: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改威胜军治为沁州城。明洪武元年(1368),沁州辖沁县、武乡、沁源三县。因三个县的盲艺人都说一个调子,而盲艺人又归“三皇会”领导,盲艺人说唱书段以三弦为主要乐器,行书时又叫“老州会”,三弦书亦名“老州调”由此而来。

据艺人韩荣先(1918-1980)、魏德胜(1895-1962)、张国珍(1911-1985)回忆,沁州盲艺人组织“三皇会”成立于清顺治十年(1965年),因此可以认定至迟在明末清初,三弦书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了。会中说书人均为盲人,老百姓又叫他们为“暗子队”。因盲艺人除说书外还兼“ト卦”,所以老百姓又称他们为“先生”。“老州会”每年五月初五举行例会,敬奉“三皇爷”。据近代盲艺人回忆,清代中叶老州会分三会,即“北会”、“南会”和“新成会”。由于日本侵略者入侵,新成会和南会在1938年以后、北会在1940年以后都再没有活动。

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资金上的支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建立专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同时注重民间资本对地方曲艺保护工作的参与,努力使三弦书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成为地方戏曲艺术开放的公益性事业。 戏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要创新。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化输出,新的曲艺需要创作,需要具备创新的曲艺思维。总之,要紧跟时代步伐,拥抱大众生活,回归民间土壤。